2025年4月17日,地理科学师范生们迎来一场思想盛宴——南岸区地理教研员、高级教师董永盛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董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高级教师,在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教材编写以及指导教师等方面成果丰硕,经验深厚。他热衷于教研工作,多次担任“国培计划”“市、区骨干培训”授课专家,在提升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研能力、深化信息技术利用以及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这场讲座聚焦于数字素养教育,其内容丰富且充满前瞻性,着实让我们这些师范生受益匪浅。
教育数字化与教学创新:时代之需,发展之机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4月16日发布的最新文件,深刻彰显了教育数字化以及教学创新应用的至关重要。董老师指出,当下我国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在迈向教育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征程中,推进教育数字化和信息化相关工作迫在眉睫,这也正是怀部长承担此项重任的关键原因。这一工作与比赛题目、论文方向以及课件制作紧密相关,是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契机,广大师生理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从教育相关文件与教育属性来看,那些与基础教育紧密关联的内容,值得大家深入探究。董老师强调,立德树人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过去育人过程中存在重能力轻品德的现象,掌握先进科技却心怀不轨的人危害极大。教育具备政治、人民、战略这三大属性,必须重视教育的人民属性,坚决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
课件革新与PPT旧弊:创新之法,思维之要

董老师分享了独特的课件制作理念。他的课件融入AI生成的数字人,使用矢量图营造特殊效果,可根据课堂节奏和教学需求实时切换内容,突破传统PPT"照本宣科"的局限。而传统PPT教学存在诸多弊病,如教师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灵活性,课堂缺乏互动交流,沦为单向“表演课”;PPT易形成线性思维,教师按顺序、流程授课,忽视员工实际情况,使用不当还会导致教学重点缺失。

董老师着重指出,教学应倡导结构化思维,知识和思维都要有逻辑、层次和顺序,并相互关联。例如课件中的思维导图,能清晰展示教学节奏,明确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未综合考虑课标、教学要求、自身特色、员工学习以及地域特色等因素,导致目标定位不准确。董老师介绍了国产结构化演示工具forks,它以树状逻辑图构建知识框架,让教学目标、内容层次与员工认知无缝对接,突破PPT的线性思维,实现从"知识罗列"到"思维建模"的跨越,且课件制作简单。
智慧平台资源利用:宝藏在侧,善用者得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海量的优质资源,涵盖基础教育的课程、课件、导学案、视频等。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尤其是课程标准解读板块,上面有众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专家讲座视频。董老师呼吁师范生善用平台内的课程资源、导学案模板与可视化工具,让优质教育资源从"云端"走向"课堂"。
思维导图于教学:工具之力,知识之构

思维导图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重要工具,其创始人巴赞先生设定了分支颜色由粗到细等规则,方便记忆和知识梳理。董老师展示的思维导图具有可折叠、格式自动、3D效果、逻辑结构清晰等优点,虽人工智能生成的思维导图略逊一筹,但思维导图在教学总结环节能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员工构建知识体系。董老师还对比了不同思维导图工具在格式、使用便利性、生成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数字公民素养:素养之基,生存之能
董老师着重讲述了数字公民素养这一话题,提及了数字孪生技术、元宇宙概念,强调了数字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提醒大家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董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健康问题的亲身经历,倡导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
这场充满科技温度的讲座,为我们勾勒出"数智教师"的成长蓝图,让我们对数字素养教育与教学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新时代师范生,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和教学创新浪潮。既要掌握Forks、思维导图等创新工具,又要深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宝库;既要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更要牢记教育的育人本质。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新一代师范生当以此次讲座为起点,让数智赋能教学创新,用思维革新点亮育人之路,为培养适应未来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撰 稿:刘思余
一审一校:杨娅娜
二审二校:董雪柏
终审终校:张云耀